1-2月湖北太阳能发电增长224.4%
未来主要市场的宏观经济或相关的政府补贴、扶持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业的发展和公司的经营状况及盈利水平。
超8成组件企业布局210,600W+高功率已在全球成主流在9月下旬北美光伏展上,主流组件厂展出的600W+产品中,基于210硅片尺寸的以75%的比例占据绝对优势,210技术路线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在8月底的拉美展上,更有30家企业展出40余种600W产品;600W+风景线在上海SNEC、欧洲 Intersolar展等全球重要的光伏展会都已蔚然成风。集邦咨询预计,到2023年210尺寸产能占比可达57%,发展洪流势不可挡。
据集邦咨询研究,从当前地面电站应用场景的组件产品来看,高功率趋势明显,已加速迈入600W+阶段;分技术路线看,各家企业600W+组件以G12电池片+PERC技术为主流,其次是M10电池片+N型技术。根据其日前宣布的扩产计划,预计到2022年底电池与组件产能可分别达到50GW和65GW,其中210/210R产能占比将超过90%。从地面电站到分布式光伏,600W+满足全场景所需市场是检验技术创新的最终标准,高功率组件得以广泛应用,主要源于其带来的度电成本和系统成本价值。高功率、高效率、高发电量、高可靠性的600W+组件可以有效降低光伏发电度电成本。600W+组件在分布式场景也拥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在工商业场景下,可节省系统BOS初始投资成本超人民币4分/W,而在户用场景,系统BOS初始投资则可以节省超人民币6分/W。
当前,600W+高功率组件正加速渗透,成为产业链和市场坚定的发展方向,领跑光伏产业发展主赛道。作为最早布局210技术路线的领军企业,天合光能以600W+领跑者的身份向市场阐释了其逐浪攀高的底气和实力。除了异质结(HJT)电池之外,隆基在PERC、HPBC等技术路径上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单结光伏的终极产品,量产要向27%的转换效率上进行靠拢。短期内TOPCon电池受到追捧的原因是产线可由PERC产线直接改进而来,经济效益更高。同时,未来5-10年内,双结电池也有开发空间,有可能达到40%的实验转换效率,30%-35%的量产效率。同时,经典IBC效率溢价难以覆盖成本溢价,与TOPCon和HJT相结合的TBC、HBC路径则有望吸引产业转型。
目前,布局IBC电池的国内企业不在少数,如隆基绿能、爱旭股份、天合光能、中来股份、晶澳科技等,预计今年能看到少量产能落地。更进一步,光伏技术的未来远不止硅。
具体来看,在20%的基础上,转换效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为下游电站节约5%以上的成本,成效巨大年底前可再生能源项目并网需求大,各电网、发电企业要加大并网力度,做到应并尽并能并早并。据索比咨询统计,今年10月,协鑫科技、新特能源、亚洲硅业、青海丽豪、内蒙古东立等多家硅料企业新产能释放,合计约12万吨/年,当月产量环比增长1万吨左右,达到8.65万吨,可生产组件近33GW。据索比光伏网统计,四季度供货的订单中,1.95-1.98元/W的中标价格已经颇为常见。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与多家企业负责人沟通后认为,四季度国内抢装(特别是地面电站抢装)是大概率事件,预计全年装机规模不低于85GW,乐观情况下可能达到95GW。至于组件价格每年抢装节点前因供货紧张而涨价可以说是普遍规律。与9月单月新增装机8.13GW的壮举相比,10月单月新增5.64GW似乎有些偏少,环比出现下滑,结合此前三峡能源(SH:600905)公告中提到的光伏组件价格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年底大规模进行组件安装的可能性很小、项目建设进展不及预期等说法,难免会让部分从业者担心,今年四季度的抢装潮能否如约而至,全年装机规模能否达到业内预期水平。有组件企业市场负责人指出,今年1-11月定标的组件超过113GW,其中超过100GW都要求在年内供货,节奏与此前地方政府对项目并网时间的要求(半年或全年末全容量并网)一致。
从这段话来看,年底前可再生能源项目并网需求大这一事项已经得到了主管部门的确认,并且在协调电网公司配合。与此同时,下游客户对组件价格的接受度有所提升,也有助于提升组件环节生产动力。
理由包括以下四项:首先,光伏项目建设得到了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对年底抢装有预判、有准备。最后,组件企业动力充足,满足国内客户组件供货需求。
无论是2016年开始的630抢装,还是2019年重启的年底抢装,也包括2019-2021年户用光伏在补贴退坡前最后一月的疯狂装机,都证明了光伏从业者抢并网时机的决心。会议强调,要重点抓好年底前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今年1-10月,全国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5824万千瓦(58.24GW),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新增装机规模(54.88GW)。有组件企业指出,目前PERC电池价格超过1.33元/W,导致组件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部分电站项目如要求12月供货,可能会重新谈价,双面组件价格或超2元/W(含税)。2019年以前,每年630前1-2个月组件价格都会出现波动;2020年底,光伏玻璃告急,价格翻了一倍仍供不应求,组件价格水涨船高,上调约0.05-0.1元/W;2021年底,硅料结构性紧缺,组件价格节节攀升,最高时超过2元/W,仍挡不住相关企业安装热情,连续两年12月份单月装机超20GW。之前下游环节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米(硅料)有了,硅片、电池、组件企业的开工率、产量都会继续提升,开足马力保障下游电站项目的产品供应。
即使有个别企业压价,但受产能限制,出货量占比不高,整体价格呈上涨趋势。11月10日,国家能源局召开10月份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形势分析视频会。
在各地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指挥下,年底抢装一定会出现。从笔者与国内Top12组件企业的交流看,普遍对四季度国内市场表示看好,认为新增装机不少于30GW,甚至有企业提出40GW的预期,且地面电站至少占到一半份额。
另一家中标规模较高的组件龙头企业负责人也表示,公司产能充足,各环节配置合理,供货没有压力。发电企业需要抓住这一机遇,推动电站项目尽早并网。
第三,供应链方面,硅料产能产量增加,对各环节开工率形成支撑。进入平价上网后,分布式项目并网节点不再一致,但许多地面电站项目在获取地方指标时就签下承诺书,需在2022年底前并网,否则将面临一定期限内不得申报项目的处罚,按时完成者还有机会获取奖励指标。其次,从历年数据看,重要时间节点前抢装是大概率事件,组件价格影响不大无论是2016年开始的630抢装,还是2019年重启的年底抢装,也包括2019-2021年户用光伏在补贴退坡前最后一月的疯狂装机,都证明了光伏从业者抢并网时机的决心。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与多家企业负责人沟通后认为,四季度国内抢装(特别是地面电站抢装)是大概率事件,预计全年装机规模不低于85GW,乐观情况下可能达到95GW。与9月单月新增装机8.13GW的壮举相比,10月单月新增5.64GW似乎有些偏少,环比出现下滑,结合此前三峡能源(SH:600905)公告中提到的光伏组件价格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年底大规模进行组件安装的可能性很小、项目建设进展不及预期等说法,难免会让部分从业者担心,今年四季度的抢装潮能否如约而至,全年装机规模能否达到业内预期水平。
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今年1-10月,全国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5824万千瓦(58.24GW),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新增装机规模(54.88GW)。在各地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指挥下,年底抢装一定会出现。
据索比光伏网统计,四季度供货的订单中,1.95-1.98元/W的中标价格已经颇为常见。另一家中标规模较高的组件龙头企业负责人也表示,公司产能充足,各环节配置合理,供货没有压力。
理由包括以下四项:首先,光伏项目建设得到了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对年底抢装有预判、有准备。从这段话来看,年底前可再生能源项目并网需求大这一事项已经得到了主管部门的确认,并且在协调电网公司配合。第三,供应链方面,硅料产能产量增加,对各环节开工率形成支撑。发电企业需要抓住这一机遇,推动电站项目尽早并网。
即使有个别企业压价,但受产能限制,出货量占比不高,整体价格呈上涨趋势。从笔者与国内Top12组件企业的交流看,普遍对四季度国内市场表示看好,认为新增装机不少于30GW,甚至有企业提出40GW的预期,且地面电站至少占到一半份额。
之前下游环节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米(硅料)有了,硅片、电池、组件企业的开工率、产量都会继续提升,开足马力保障下游电站项目的产品供应。会议强调,要重点抓好年底前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
2019年以前,每年630前1-2个月组件价格都会出现波动;2020年底,光伏玻璃告急,价格翻了一倍仍供不应求,组件价格水涨船高,上调约0.05-0.1元/W;2021年底,硅料结构性紧缺,组件价格节节攀升,最高时超过2元/W,仍挡不住相关企业安装热情,连续两年12月份单月装机超20GW。至于组件价格每年抢装节点前因供货紧张而涨价可以说是普遍规律。